人工智能有那么好吗?机器人教育真的非学不可吗?如果不掌握编程,是不是就会被未来世界淘汰?阿童木创想家提出这些问题,是因为这些不仅是阿童木在教学过程中,众多家长、创业者所关心的,也是阿童木用行动来解答的问题。
一家之言不可信,真正要深究起来,需要放眼历史。
周秦之变,诸侯国战争从贵族扩大到平民,与铁器、农耕技术的出现息息相关;
草原征服王朝的兴起,匈奴、突厥、辽、金等马踏中原,铁蹄的发明是重大因素。
再说说近代到现代:
第一次工业革命,造就的机械化,开创了机器代替劳动的时代;
第二次工业革命,造就的电气化,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;
第三次工业革命,造就的自动化,开创了空间、原子能、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纪元;
第四次工业革命,是智能化,它将促成ABC(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服务)等技术的形成。
每一次技术革命,每一次工业革命,每一次教育改革,带给社会的,是生产力的指数爆炸式增长,是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如果你想站在风口上,阿童木创想家认为,机器人教育,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每一次的变革,似乎都会经历一场暴风雨前的宁静。
从各个碎片化的行业里,慢慢的,新兴观念出现了,病毒式的感染开始了,然后,碎片一点一点聚合,像所有陆地重聚成“盘古姆大陆”一般,人工智能社会,形成了。
我们,正处于这样一场暴风雨的前奏中。
无人超市、扫地机器人,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;
电子支付、共享单车,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;
远程教育、慕课、虚拟现实,改变着教育的发生形式。
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之下,教育变革似乎跟不上技术变革。
这是否意味着,未来教育必须服膺于技术逻辑?
教育的育人本质,也会变革吗?
阿童木创想家看到,未来教育,已经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。
但是,当前的议题,总是以技术的发展为逻辑起点,认为技术正改变教育,而教育的变革,却发展的如此缓慢。
我们看到,数个世纪以来,学校外的世界变化,宛如沧海桑田,学校“容颜依旧”;
我们看到,人工智能渗透进各行各业,唯独被学校的“铜墙铁壁”隔绝。
科学技术的发展,最终必然要与生产力发展相结合。
恩格斯说:“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,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,工场手工业时代迟缓的发展进程,变成了生产中真正的狂飆时期。”
教育变革者阿童木创想家认为,工业革命带来了教育革命,手工业式的个别教育,改变为集体教育,班级授课制由此产生,教学效率大大提高。但是人工智能时代解放的是劳动力,而不是培养大批从事机械工作的劳动力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:“从规模上看,当前的学习格局变化,可以同19世纪出现的,从传统的工业革命前教育模式,向工厂模式的历史性过渡相提并论。”
所以,有人认为,现在的学校制度和班级授课制是工业化的产物,如今是信息化时代,这种制度应该改变。
更有甚者,认为信息化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,班级应该打散,学校应该消亡。
阿童木创想家认为,个别技术进步,便能直接影响到某个行业生产力的发展,小规模的技术进步,便能产生大规模的技术变革,关键技术的进步,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导火索。
汽车的出现,直接将马车PASS掉,促成了大规模工厂的形成,劳动效率飞跃式提高;电子商务的出现,让实体店备受煎熬,改变了全球数十亿人的消费方式;人工智能的出现,让人类在诸多领域颜面扫地,取代人类低效重复的工作。
但是,再厉害的技术进步,也没有力量把学校颠覆掉。
尽管当前技术的发展,正在掀起一场教育革命,尽管会导致学习环境发生变化,尽管会导致学习内容发生改变,尽管课堂主导权会发生易变。
但是,有些东西,是不会变的。
教书育人本质不变。人是靠人来培养的,而非技术。
师生群体的组织关系不变。因为儿童、少年从在学校的蹒跚前行,到迈入社会的独立生活,都需要人引导。
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。学校,始终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,个人素质提升的培养皿;学校,也是一个小社会,在迈入真正的社会之前,需要学校的熏陶。
有些东西,必须改变。
知识传授观念要变。很多老师认为,自己教的东西越多越好,学生学的越多越好,因此,这些老师们常常把目光放在知识传授上,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,以及独立思考的需要。
知识传授方式要变。传统的教学方式,仍旧以书本为主,但是,高考改革的出现,导致仅仅依靠书本知识,并不能适应学生知识需求,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视野,学校如果能与时俱进,充分利用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,能够有效补充学生所需。
正像阿童木创想家所强调的那样,教育需要变革,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。幸运的是,有越来越多的人,已经认识到,培养孩子的创造力、逻辑思维、表达交流能力,与知识学习一样重要。在人工智能时代前夕,一方面,要利用前沿技术,改善教育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;另一方面,要坚持教育的本质,让教育改革服从于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。